北京西城的秋天,高温暑气逐渐消退,文化活动的热度依然不减。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“白塔夜话”再次在秋夜开讲,夏日登场的城市更新新样板大吉巷依旧火爆……
北京四季分明,历史上,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描绘北京春夏秋冬的佳篇名句,为古都四季增添文化韵味。近年来,北京市西城区着力文化建设,通过举办文化活动、古建活化等创新举措,推出一个又一个“文化会客厅”,不断提升“文化西城”的含金量。
春有诗书秋有戏,从春季新绿,法源寺里举办“百年丁香诗会”;到夏日炎炎,在新业态加持下重焕新生的大吉巷街区;从金秋送爽,两座白塔下夜话古建保护,畅谈人文经济学;到腊月隆冬,在“百年厂甸庙会”品京味非遗,听宣南往事……
连点成片,四时皆景,跟着四季的脚步,北京西城这片“文化高地”正向着全时全域“大文化会客厅”迈进。
丁香花开,诗书传情
郁达夫在《北平的四季》中写道:“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,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,同洪水似的新绿……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!”
诗意,是北京春天的关键词;诗书气息,是北京西城春天的气质。在郁达夫笔下的城厢外不远的法源寺内,2025“百年丁香诗会”于春意最浓的4月开幕。本届“百年丁香诗会”以“诗承古今 雅聚宣南”为主题,配套报国寺丁香市集、文学沙龙、法源寺历史街区Citywalk等活动,进一步打造诗书西城,散播诗意。
2025年4月,在百年丁香诗会现场,开启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。受访者供图
百年前的春天,文豪泰戈尔曾在法源寺欣赏丁香,留下“花与城共生,诗与人共美”的佳话。百年后,北京西城品牌活动丁香诗会升级为“百年丁香诗会”,以诗会为平台,出题放榜,延续跨越世纪的文化之约。
北京西城,历史上就是诗歌绕不过的地标。自明清以来,宣南一带就汇聚了来自全国的士人举子,纪晓岚、龚自珍、林则徐等名士都曾在此留下诗歌名篇。诗歌之雅与市井之俗,共同塑造了西城乃至北京的文化底色,也成为丁香诗会启发诗兴的灵感之源。
同在4月,另一场同在西城,同以花为名的诗会,则向世界传递着文明共鉴的西城邀约。
4月7日,2025年海棠花荟开幕式暨海棠诗会活动在北京宋庆龄故居举办,来自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、外交官、国际友人代表参加活动。宋庆龄故居内数株古西府海棠,享有“京城海棠王”的美誉,曾见证宋庆龄与各国政要、国际友人交流会晤的感人瞬间。海棠诗会传承宋庆龄推动中外友好的初心,吸引众多中外宾朋赏花踏青、吟诵诗词、畅叙友谊,感受不同文明美美与共、交相辉映的魅力。
春光灿烂好读书,一本旧书作伴,更为春天增添诗书气息。作为北京唯一周末常态化营业的古旧书市场,报国寺古旧书市承古继今,结合春分、上巳节等传统文化节日,专门策划“书市回来了”“书页间的她力量”“春日寻书好处”“当古籍遇上古币”等特色活动。截至目前,北京报国寺内线上线下各类商品周末销售额接近1400万元。报国寺书市是北京西城不断挖掘“旧书新知”打造新文化场景的尝试之一。此外,分别于什刹海、庆成宫、宣南文化博物馆开设的书市,推出“海畔书声”“茶和书声”“宣南书声”三个品牌,让诗书元素贯彻西城的文旅地标。
以诗会友,以书交朋。以丁香诗会、海棠诗会、报国寺书市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,是北京西城让更多人感知西城文化,参与西城文化的抓手。
“西城文脉悠长,历史文化资源富集,对文化建设和展示来说,既是优势,也伴有‘甜蜜的困扰’。如何以点带面,以巧劲展示好西城文化,让相对抽象的文脉和文化看得见、能参与、有乐趣,是西城在建设文化强区中必须解答的命题。”西城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,诗会与书市成为大众贴近和了解西城文化的最亲民的切入点,“百年丁香诗会”更是作为“文化会客厅”,体现了解答这一命题的“西城主张”。
这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的大吉巷。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
蝉鸣古都,老巷新生
在《四世同堂》中,老舍顽皮地写道:“北平的夏天,是很可爱的。”
始终可爱的古都北京之夏,叠加文旅热和研学热,成为今夏全国各地游客打卡的目的地。经9年改造,5月下旬焕新亮相的大吉巷街区,以其新颖的商业和历史文化交融形式,成为西城打卡新“顶流”。
一边是玻璃幕墙的现代化写字楼群,一边是飞檐翘角的历史文化建筑,这边正演绎着北京快节奏多样化的当代都市生活,稍不注意,游人就从闹市穿越回激荡年代——康有为故居、米市胡同29号院、《每周评论》旧址——修缮一新的历史文化建筑与商业街区相得益彰,一道诉说着北京的昨与今。
“1926年,康有为最后一次到北京,在此悼念故人……”在康有为故居前,雕刻在石铺路面上的文字引得不少“误入其间”的游客低头驻足阅读,手中的冰咖啡与微微动容的神情,成为盛夏独特的风景。
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标志性城市更新工程,大吉巷项目被定位为“文化会客厅”,是北京西城将历史文化建筑与市民生活相融合的一个新案例。
历史上,西城曾是古蓟城、唐幽州、辽南京、金中都的核心地带,元明清三朝古都的西半部,也被称为“北京城的起点”。3000余年建城史、870余年建都史,为这里留下星罗棋布的文物古建。据统计,目前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372处。
文物古建是城市发展的“包袱”还是助益?实现两者转换,让古建筑融入居民日常生活,重新承担社会功能是关键。
“西城的古建‘活化’意识萌芽得较早。”西城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,2002年明代古刹长椿寺所在区域启动腾退,2005年作为宣南文化博物馆开放,“不是仅仅作为景区或者公园开放。作为博物馆,需要基本展陈和人员维护,在投入上要大很多。这体现了西城区把历史文化建筑‘盘活’的期望”。同一时期,北京历代帝王庙、李大钊故居等经过腾退修缮,也都作为博物馆陆续开放。
在宣南文化博物馆,导览剧《宣南往士》的演员们正在表演。受访者供图
2023年,宣南文化博物馆经过修缮后于国际博物馆日重新开放,进一步贯彻创新活化理念,推出沉浸式导览剧《宣南往士》,让林则徐、顾炎武、戊戌六君子等历史上活跃在宣南地区的人物“活”起来,亲自“介绍”自己的故事,让观众回到历史情景里,感知一代代宣南士人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。
“导览剧推出以来,网上预约火爆,参观名额经常‘秒没’。情景剧表演进一步降低了参观者了解历史的门槛,即使是小朋友或者外宾,都能深受感染,让宣南历史文化真正走进大众内心。”宣南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介绍,自首演以来,《宣南往士》演出超百场,接待参观超3万人次。凭借“破圈”的《宣南往士》,宣南文化博物馆被选入西城“文化会客厅”。
去年10月,北京西城发布第三批文化建筑活化利用计划,其中包括砖塔胡同关帝庙等7处。未来,这些老建筑可能承担数字体验馆、小微博物馆、公共活动空间等新功能,以熟悉又新鲜的面貌,重新融入居民生活。
“为让历史建筑‘活’起来,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功能和人们日常生活,我们在保护好文物建筑的基础上,通过修缮、对外开放,让更多年轻人能走进来,沉浸式体验文物魅力。”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。
在2024年9月的白塔夜话现场上,公布北海白塔和白塔寺白塔的光影特效图案。受访者供图
秋风醉人,以文点金
在《北京的秋天》中,老舍不无偏爱地写道:“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。”
9月26日夜,2025年“白塔夜话”文化系列活动如约在景山西街的大高玄殿启幕。当旖旎的灯光再次照亮两座白塔,伴着拂过中轴线的夜风,文化名家们再度齐聚西城,围绕本届活动主题“让文物活起来,让文化潮起来”,畅谈古建保护、历史文化发展、人文经济学等话题,带来秋夜里一道醉人的文化盛宴。
连续举办多年的“白塔夜话”是西城区“文化会客厅”之一,已成为西城秋季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。围绕论坛,主办方还推出白塔夜市、城市漫步等周边活动,进一步拉动文化经济。
2025白塔夜话现场,加德满都阔帕工程学院访问教授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文化遗产顾问希丽斯·帕塔分享尼泊尔与白塔寺的历史渊源。西城区文化与旅游局供图(2025年9月26日摄)
西城是文化大区,知名文旅地标什刹海、北海、大栅栏、琉璃厂、天桥、西单高密度“扎堆”,带来源源不断的文旅流量。除了文化与历史“天赋”留下的文化遗存持续引流外,西城也补齐“后天功夫”,进一步织密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。作为“博物馆之城”的文化核心区,西城区域内有以首都博物馆为代表的备案博物馆36家,京报馆旧址(邵飘萍故居)等挂牌类博物馆4家,实体书店近140家,区内挂牌“悦读湾”57家,实现15个街道全覆盖。钟书阁、礼士书房、北京砖读空间、红楼公共藏书楼等特色公共阅读空间,更以多样化的面貌继续为西城文旅增添“转角偶遇的惊喜”。
近年来,为串联文化景点,北京西城还推出古都溯源、初心之旅等不同主题的漫步、骑行特色文旅探访线路50余条,把历史景点、红色遗迹、出片打卡点、购物街区等统筹囊括,让每次“逛西城”都能惊喜不断、收获满满。8月,2025年“打卡鼓西,漫步斜街”文化消费活动率先在线上启动,把这个“中国大运河”与“北京中轴线”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交汇处以融合新貌推向文旅市场。
春有诗书秋有戏,北京西城现有国家京剧院、中央芭蕾舞团、中国国家话剧院等为代表的文艺表演团体85家,也是“京剧发祥地”“相声发源地”。西城文脉中自带的“戏剧血统”,如今也成为给文旅搭台引流的新招牌。9月10日,伴随北京风雷京剧团《京剧风彩》的铿锵锣鼓声,2025年西城区“会馆有戏”启动仪式拉开帷幕,接下来两个月里,12家专业剧团,7家会馆,将联袂上演120场精彩节目。
2025年西城区“会馆有戏”系列活动在湖广会馆正式鸣锣(2025年9月10日摄)。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
看完好戏,票根可别丢。“‘会馆有戏’将联动‘会馆+’多元消费场景,与戴月轩、一得阁、宏宝堂、中国书店古籍书店等共同赋予‘票根’多重价值,构建以‘票根’为核心的文商旅消费圈。”西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,“会馆有戏”还将与2025北京动画周深度联动,未来,“票根”还将联动越来越多西城文化、消费业态,不断拓展“票根宇宙”。
暖冬西城,非遗升温
张恨水在《冰雪北海》中写道:“只有北平这个地方,有高大的宫殿,有整齐的街巷,有伟大的城圈,有三海几片湖水,有公园、太庙、天坛几片柏林,有红色的宫墙,有五彩的牌坊,在积雪满眼,白日行天之时,对这些建筑,更觉得壮丽光辉。”
已经过去的2025年春节,北京罕见地没有大雪纷飞,但一系列京味十足的春节文化活动弥补了“不见大雪”的缺憾。
2025年1月,《宣南往士》中的“历史人物”来到琉璃厂厂甸庙会现场,与游客们互动。受访者供图
纪晓岚、梁启超……一个个曾经活跃在宣南地区的历史人物穿越时空,来到琉璃厂外的露天大街,走近厂甸庙会的游客身侧。在今年的厂甸庙会上,宣南文化博物馆导览剧《宣南往士》被搬到了街头。
“来逛琉璃厂,你得喝点墨水。”为编撰《四库全书》而来到庙会现场搜罗书籍的“纪晓岚”大学士,为国家级非遗“一得阁墨汁”做起了代言,诙谐的表演让游客忍不住进店里逛逛,也“来点墨水”。
琉璃厂自清以来,因集聚书商和文具商而闻名,不仅汇集了众多非遗技艺,就连庙会本身,也是京味非遗的代表。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厂甸庙会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,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与南京夫子庙、上海城隍庙、成都青羊宫的庙会齐名。
在宣南文化博物馆,《宣南往士》导览剧正在上演。宣南文化博物馆供图
在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,厂甸庙会携众多京味非遗技艺与宣南名士们“盛装归来”,为这个没有雪的西城冬天添了文化味。
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:“经过精心包装后重启的厂甸庙会,宣南本土元素更浓,从环境布置到内容打造都上了一个档次,希望能让所有逛庙会的人都感受到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魅力。”
北京西城面积不大,却是“老字号大区”和“非遗大区”。这里集聚了张一元、内联升等老字号95家,其中中华老字号53家,占全市的45%;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0项,北京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6项。
如何让老字号老技艺适应消费新潮流?除了通过组织厂甸庙会等文化活动搭台,让“老派京味”走近消费者,北京西城还鼓励引导老字号主动创新消费体验、拓展新消费群体。如白塔寺药店和六必居跨界做咖啡、奶茶,内联升携手电影《只此青绿》等热门IP推出联名款布鞋,菜百黄金与故宫、颐和园等文化地标合作推出定制IP款首饰珠宝等,都在社交网络受到热捧。
领略非遗风采,不仅在街巷里,登录西城区打造的“云上西城 遗脉相承——西城非遗万象馆”小程序,通过讲解视频、互动游戏,从新角度了解非遗技艺、传承人故事、京味民俗。截至今年8月,已有约30万人次浏览使用“西城非遗万象馆”,成为线下推广的重要补充。
一年四季,文味延绵,以文会客,四时皆宜。北京西城将继续擦亮“北京动画周”“运河北端点”“京剧发祥地”“相声发源地”等文化金名片,持续迭代升级“白塔夜话”“宣南文化博物馆”和法源寺“百年丁香诗会”等成熟的“文化会客厅”品牌,不断从时间和空间上织密区域内“文化含量”,让这片“八百年文化高地”以更加亲切清新、可达可感的新形象面对本地居民与全国游客。北京西城,正向着“处处皆有文化景,时时都是会客厅”的目标款款前行。(记者刘学奎 陈琰泽)